2019年信息周刊第10期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3日

来源:中石化长岭分公司

阅读:454次

总第1412期                   10              2019318                                                                                       

目  次

行业动态

国内首套重整催化剂再生装置废气脱氯设施投用 1

茂名石化:节能优化挖潜增效 2

扬子石化:开发新技术增产汽油 2

金陵石化:2号常减加热炉烟气二氧化硫降六成 3

扬子石化:污水实现分质分输 3

扬子石化:手机APP监测挥发性有机物泄漏 4

荆门石化:开发数据库系统移动应用 4

国内首个液体储氢材料项目投产 4

情报调研

硫化氢及氨制氢技术经济分析 6

科技动态

废酸裂解回收技术通过鉴定 8

新型离子液烷基化技术投用 9

电解水制氢催化剂获突破 10

政策法规

危化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新标准发布 10

管理纵横

茂名石化:用正反案例推动安全“好”评 12

经济要闻

工业固废利用三招破瓶颈 13

人口红利提前消失?今年经济会如何? 15

审 稿苏栋根                           编 辑杨 双 蒲承旭

电 话0730-8452471                           http://eip-clsh.sinopec.com

国内首套重整催化剂再生装置废气脱氯设施投用

目前,国内首套重整催化剂常压再生装置废气脱氯化氢设施在扬子石化公司芳烃厂建成投用。该设施采用国内自主技术,由国内厂家设计、制造和安装。自去年底实施后,显著降低了扬子芳烃1#重整再生装置废气中氯化氢的含量,实现了废气达标排放,避免了环境污染。

根据2015年国家颁布的《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自2017年7月1日起,现有重整装置催化剂再生烟气中氯化氢含量要求小于10mg/m3,而扬子芳烃1#重整再生烟气中氯化氢含量实测达到了455mg/m3~610mg/m3,这部分再生烟气未经处理直接排向了大气,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且面临着巨额环保罚款、责令停工限产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也对周围设备设施造成腐蚀。由于国内还没有同类装置的脱氯成功经验,扬子芳烃厂通过对国内企业调研分析之后提出了“碱洗脱氯”的改造方案。

本次改造,新增了一套再生废气脱氯设施,由国内设备厂家成套供货。他们在烟囱集合管位置设置一个开口,将脱氯设施处理过的尾气引入重整联合装置烟囱,同时在加热炉辐射段火嘴上方各设置一个出口,将该段处理过的尾气引入加热炉辐射段,经高温去除其中的非甲烷总烃。

2018年12月28日,由南京市委托的环境监测部门对投用后的脱氯设施出口烟气进行了检测,氯化氢浓度为1.4mg/m3。今年1月2日,江苏省政府委托的安全环境检测部门再次对脱氯设施出口烟气进行检测,氯化氢浓度为0.17mg/m3。从两家第三方机构的检测结果表明,再生烟气脱氯系统运行效果良好,废气中氯化氢的含量低于10mg/m3的排放标准。今年1月9日,扬子石化公司质检中心又对碱洗循环液中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为6.24mg/L,验证了再生烟气中的少量烃类已经成功凝结于脱氯系统的碱洗液中,充分证明:该设施不但可以有效降低废气中氯化氢的含量,同时也可以对脱除烟气中的非甲烷总烃也具有一定的效果,为今后此类装置的综合环保改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茂名石化:节能优化挖潜增效

近日,茂名石化炼油分部干气提浓回收富乙烷气装置汽油稳定塔重沸器高温水回用项目投用,成了员工们热议的话题。原来,干气提浓回收富乙烷气装置自去年11月开工以来,汽油稳定塔重沸器一直采用3.5MPa中压蒸汽作为热源,经重沸器后中压蒸汽冷却为高温凝结水,110左右的高温凝结水再经循环水冷却至40左右后并入循环水管网。炼油分部相关处室和干部员工看到高温凝结水白白地浪费,群策群力提出优化建议。最终通过优化流程改造,将这股高温凝结水引入冷冻机组代替部分低压蒸汽作为热源。

该项目投用后,减少低压蒸汽用量2t/h左右,年可降本减费近180万元,约8t/h的高温凝结水通过增加电导率在线监控设施,由以前并入循环水场改为并入除盐水管网,年增效约16万元,取得了良好成效。

扬子石化开发新技术增产汽油

1月22日,扬子石化研究院开发的轻石脑油中水溶性碱脱除技术在芳烃厂1#加氢裂化装置正式投用,成功产出符合清洁汽油调和组分要求的轻石脑油产品。

由于冬春季节汽油蒸气压指标的调高,扬子石化需要将轻石脑油作为汽油调和组分以提高汽油产量。但是,芳烃厂加氢裂化装置轻石脑油经胺液脱硫处理,少量胺液夹带进入轻石脑油分离塔,造成轻石脑油中含有微量水溶性碱,无法满足清洁汽油调和组分的质量要求。

为了解决轻石脑油中夹带水溶性碱的问题,扬子石化研究院组织博士专家团队,专门成立项目组进行科研攻关,在该公司技术处和芳烃厂的指导和协助下,项目组查阅了国内外多种文献资料,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最终成功攻克了这个生产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轻石脑油中水溶性碱脱除技术,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1月22日新技术投用后,轻石脑油在汽油中的调和比例提高了4%,每天可增产汽油约400t,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扬子石化研究院项目组和芳烃厂正密切配合,继续优化装置运行,稳定确保轻石脑油质量,满足汽油生产需要。

金陵石化2号常减加热炉烟气二氧化硫降

2018年底,金陵石化按照总部要求,“身高”50m的2#常减压装置的2台加热炉烟囱增设烟气在线检测仪,对烟气数据进行联网,加强日常监测管控。在线数据显示烟气中SO2含量平均在40mg/m3左右,小于国家环保标准50mg/m3。尽管如此,这对于要求更高的绿色企业来说,这样的数据不尽如人意。

为此,今年以来,加热炉所在的该公司炼油二部组织力量攻关,剖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他们首先通过校表,协调环保监测站进行手测数据对比,消除了在线仪的检测误差。之后,他们联系质检中心对燃料气采样分析,又找到了降低加热炉烟气中SO2的好办法。该公司自产的加热炉燃料气主要来自焦化装置和催化装置,分析发现,原流程中来自焦化的燃料气总硫量浓度高于200mg/m3,而产自3#催化裂化的燃料气总硫量浓度小于50mg/m3。于是,攻关组人员再通过优化燃料气进料,调整工艺生产,多举措,从根源上降低SO2含量。

实施后运行结果表明,2月份,常压炉和减压炉烟气中SO2含量,由之前平均39mg/m3左右,降至15mg/m3,降幅61%。

扬子石化污水实现分质分输

从2月份开始,《扬子石化生产污水压力管道运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对各类污水量体裁衣,实现了生产污水分质分输。

扬子石化原来的生产污水地下管线已使用30多年,出现输送能力下降、管基下沉、管位偏移、检查井坍塌等一系列状况,难以修复,存在污水渗漏隐患。同时国家加强长江沿岸环境保护,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了污水治理的环保要求。

扬子石化将该地下管线由原有的重力管道自流输送、埋地敷设、混质混输,升级改造为压力管道密闭输送、明管敷设,并预留1根高盐污水压力管道的管位,实现了高、低盐污水的分质分输。不仅实现清污分流、污污分治,而且污水(包括雨水)经过再生处理后回用到现有装置,节约了大量的新鲜水。

2018年12月,扬子石化生产污水系统全面实现分质分输、污污分治。同时设置水质在线分析仪表,并将仪表信号接入公司“环保信息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实现了日常环保管理。

扬子石化:手机APP监测挥发性有机物泄漏

打开“慧感云”手机APP系统,就能看到扬子石化四套装置177个密封点的监测数据,任何一个密封点只要泄漏,就会第一时间以短信形式推送给管理人员。

扬子石化芳烃厂重整联合装置副主任黄子超介绍,该系统有两大优势。使用密封垫片的结构和原理独特,相对于普通垫片密封效果更好,大幅减少了泄漏风险;实施智能物联网系统,一旦有泄漏发生就会被监测发现。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件,软件著作权1件,整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目前,可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和智能监测物联网系统在扬子石化芳烃厂重整、二甲苯、加氢裂化和制苯四套化工装置上成功应用。应用结果表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明显减少,其中重整联合装置减少86.56%、二甲苯装置减少70.32%、制苯装置减少88.04%、加氢裂化装置减少47.05%,四套装置综合减少排放60%以上,实时监测和安全预警可靠性达到99%以上。

据测算,运用该系统的四套装置一个大修周期可降本增效400多万元。

荆门石化开发数据库系统移动应用

近日,荆门石化开发出实时数据库系统移动应用,系统功能测试正常,可极大提高管理人员远程指挥生产能力。

实时数据库是直接反映装置生产动态的关键系统,不但为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撑,也为生产管理者了解现场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成功开发该系统移动应用,荆门石化组织完成矢量化改造、身份认证集成、票据共享软件开发等工作。系统上线后,该公司管理人员可实时查看装置生产动态,为装置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国内首个液体储氢材料项目投产

3月1日,湖北宜都氢阳新材料有限公司储氢材料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生产出第一批常温常压下液体储氢材料——储油,标志着常温常压下氢能安全高效储运技术经过数年的厚积薄发,已取得长足进步,成功进入产业化导入阶段。

氢能被誉为“终极能源”,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能源,但目前尚未大规模应用,瓶颈在于氢气在常温常压下难以存储和运输。中国地质大学特聘教授、氢阳公司董事长程寒松带领团队开发的常温常压下液态有机储氢(LOHC)技术,攻克了氢气在常温常压下液态存储和运输这一世界性难题。

液体有机储氢技术是将特定的有机不饱和化合物(储油)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可逆化学反应,生成烷烃类化合物(氢油)来实现氢的储存和释放。储油和氢油在常温常压下均为液态,类似于石油和汽油,能够十分方便地储存和运输,有效解决了氢能源的储存和运输问题,且“储油”可重复利用。

氢阳公司已经完成技术研发和中试积累,今年将步入产品商业化阶段,在国内试点城市开展产业化示范项目,在汽车、轮船、轨道和离网储能等领域推广应用常温常压有机液态储氢技术。

程寒松认为,LOHC技术与现有的以石油为基础的储运设施完全匹配,非常易于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近年来液态有机储氢技术在日本和欧洲快速发展,该技术在脱氢温度、氢气纯度、脱氢速率、催化剂成本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

“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可使氢在常温常压下安全、稳定、高密度地存储,其运输成本不及普通高压长管运氢车的四分之一,这项技术为氢的大规模、长时间储存和长距离安全运输提供了可能。”程寒松说,该技术中,氢的储存是通过氢气与一类特定液态有机化合物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来实现,类似于在炼油厂中通过催化加氢将石油变为汽油;而氢的释放则可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通过催化过程完成,脱氢后的载体可以重复使用,反复循环。

程寒松介绍,储氢载体及其氢化物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化学性质稳定、不易燃、易规模化生产,现有加油站只需略加改造就可以极低成本将其变为加氢站。因此,液体有机储运氢过程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以石油为基础的能源基础设施来实现,这样可以大幅降低氢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的成本。

          情报调研

硫化氢及氨制氢技术经济分析

陈晓波

(长岭分公司IT服务中心

1 氨制氢技术

2 苏州高科350Nm³/h氨制氢装置

3 H2S制氢技术

4 H2S分解制取氢气和硫相关专利进展

5 H2S分解制取氢气和硫实验装置运行实例

6 长岭分公司利用氨及H2S制氢可行性分析

随着成品油质量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炼厂用氢量在步步攀升。大量外购氢气对炼厂的加工成本形成了巨大压力。长岭分公司外购氢气量达近30000m³/h,而且受制于巴陵煤制氢运行保障能力不足,内部天然气制氢原料供应紧张的严峻形势,需要积极开发炼厂副产品氨及硫化氢制氢技术来弥补氢源的不足。

由于氨分解只生成氮气和氢气,没有CO副产物的生成,利用液氨气化预热后进入装有催化剂的分解炉,在一定温度压力和镍基催化剂的作用下氨即分解产生含氢75%、氮25%的混合气,通过吸附分离纯化后生产出保护气体,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特种玻璃、半导体工业、冶金工业,以及需要保护气氛的其他工业和科学研究。苏州是目前氨制氢装置的主要开发生产集中地,单台设备最大产氢能力为263m³/h,还可副产氮气。苏州高科350Nm³/h氨制氢设备投资约33万元,生产H2的运营成本为2元/m³~2.5元/m³

H2S分解制氢主要有高温热分解法、超绝热分解法、电化学法、等离子技术法等,但是多数技术尚未成熟,只有电化学法能实现工业化。化学法与光催化分解法是当前的研究开发热点,专利与相关技术也较多,但真正投入工业化应用的却几乎没有。硫碘循环及光、电催化化学环反应耦合分解专利在H2S分解制氢在流程模拟、低能耗新技术应用上做出了贴近实质化应用的新贡献。中国石油大学H2S湿式氧化吸收—吸收液电解制氢双反应也已在山东胜华炼油厂建立了实验装置,保持原料进料流量为90L.h-1时,H2S的吸收率一直保持在99.9%以上;氢气的产出流量维持在85L.h-1

长岭分公司具有7000t/a液氨及6000m³/h的H2S资源,而且免除运输及储存,按照1t液氨加上4800m³/hH2S的原料配置,采用氨制氢加H2S制氢技术可替代一定比例的外购氢气总量,既节省了氢气成本,又实现了废物的环保处理。

结论及建议

1  利用氨及硫化氢制氢不仅补充了氢资源的不足,还解决了环保问题,是环境友好的发展思路。

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以及环保处罚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利用环境污染大的副产品开发新的价值成为了炼厂关注的焦点。长岭分公司具有丰富的液氨及硫化氢资源,目前要依靠外委及环保处理装置来达到排放标准。利用氨及硫化氢制氢生产氢气,在弥补长岭分公司氢源不足的同时,还省去了环保处理的问题,是一举两得的制氢技术,是一条环境友好的发展思路。

2  利用炼厂副产物液氨资源制氢具有免除运输、原料自给的优势。

长岭分公司生产的液氨约7000t/a,外销价格非常低。如果能利用液氨制氢技术生产氢气,不但能利用这部分资源,还可以补充氢气供应的缺口。以苏州高科350Nm³/h的氨制氢装置为例,利用1t液氨,投资5台该设备,每小时可生产1320m³H2、1050m³N2。5台350Nm³/h的氨制氢机组总投资165万元。液氨为第2.3类有毒气体,储存运输属于高危监管原料,利用本企业资源,免除运输,具有原料的优势。

3  利用炼厂副产物硫化氢制氢不但可以保留原有硫磺,还可生产氢气,只是目前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建议可与相关技术方进行进一步沟通。

长岭分公司目前硫化氢的产量为6000m³/h,浓度为80%,如果可生产氢气4000m³/h,不但解决了硫化氢处理的问题,还可获得产品硫磺。通过调研各种分解方法和技术,发现电化学法与光催化分解法是当前的研究开发热点,专利与相关技术也较多,但真正投入工业化应用的却几乎没有。硫碘循环及光、电催化-化学环反应耦合分解专利在H2S分解制氢在流程模拟、低能耗新技术应用上做出了贴近实质化应用的新贡献,为炼油企业应用新技术处理H2S气体,回收宝贵资源氢气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石油大学H2S湿式氧化吸收—吸收液电解制氢双反应也已在山东胜华炼油厂建立了实验装置,这些工业化探索尚在尝试阶段,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与分析,建议与相关技术方进一步沟通,积极攻关来解决相应技术难题,争取早日投入工业化应用。

4  利用炼厂副产资源制氢已成为氢源获取的未来发展趋势,实际应用还要进行进一步论证。

氢气资源是炼厂发展生存的生命线,除了常规的煤制氢、天然气制氢,还衍生了焦炭制氢、甲醇制氢等技术,中国石化福建联合石化就投用了1套焦炭制氢装置。虽然煤制氢价格成本最低,但煤制氢投资大,且运行周期不长,供氢能力不稳定。而天然气制氢受制于上游生产能力和农村“煤改气”项目的全面铺开,也将面临原料短缺的困境。因此,积极开发炼厂副产资源制氢已成为炼厂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实际应用还需要进行论证。

废酸裂解回收技术通过鉴定

由中国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的高浓度废硫酸裂解回收技术中试研究和3万t/a烷基化待生酸裂解再生工业运用试验两项目,日前通过中国石化科技部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其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目前,采用高浓度废硫酸裂解回收技术的3万t/a烷基化待生酸裂解再生工业装置已连续稳定运行4个月。装置技术标定数据结果显示:成品酸品质达到工业硫酸优等品的指标;尾气排放中酸雾含量、NOX含量均优于国家排放标准;新技术、新设备均达到或优于设计运行指标。装置投资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汽油标准升级的推进,烷基化油的市场需求大幅增长。伴随硫酸法烷基化工艺装置产生的废硫酸采用传统的处理方法很难处理,对环境危害极大。废硫酸高温裂解再生技术以废硫酸作为生产原料,生产出质量可达优等品标准的工业硫酸产品。该工艺具有处理量大、生产连续稳定、能耗低、回收酸品质好、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是目前最清洁、能彻底处理烷基化废硫酸的方法。深入开发研究该技术,优化废硫酸裂解工艺并应用于实际工业化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

针对烷基化废硫酸的特点,高浓度废硫酸裂解回收技术中试研究项目开展了废硫酸裂解再生中试研究,完成了160t/a废酸裂解中试装置的研发,对废酸裂解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优工艺条件,使废酸分解率可达到99.1%以上,烟气中SO2浓度达到8.0%以上。此外项目组还配套开发了安全可靠的联锁自控方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硫酸法烷基化待生酸裂解再生成套技术。

在中试研究基础上,3万t/a烷基化待生酸裂解再生工业运用试验项目完成了装置工艺包的开发工作,并据此在天津分公司设计建成了工业装置,开展工业应用试验。通过对各项工艺参数的优化调整,得到了更优的控制参数。

新型离子液烷基化技术投用

由中国寰球东北工程公司和中国石油大学联合研发的复合离子液烷基化技术日前在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公司15万t/a烷基化装置上成功投用。这一世界首套离子液烷基化工业装置目前运行稳定,产出的烷油辛烷值达96,产品各项指标达到设计标准。

这是离子液烷基化技术继在山东德阳工业化试验后取得的又一成果,取得了C4烷基化技术的新突破,为国汽油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

寰球东北工程公司党委书记杜云散介绍,离子液是一种液体状态的盐,具有低蒸汽压、低腐蚀性、不可燃的特点,离子液烷基化技术与传统的氢氟酸、硫酸法相比,安全环保优势明显,对设备材质要求低,反应器结构简单,投资维护成本低,占地少,反应条件温和,是当前世界领先的烷基化优势技术。

同时,液化气中的异丁烷与烯烃进行烷基化反应生成的烷基化油具有低硫、无芳烃、无烯烃、低蒸汽压、高辛烷值的特点,是调合高等级汽油的优质汽油组分。而且当推广乙醇汽油导致MTBE装置停产后,含有异丁烯的醚前C4可以直接作为离子液烷基化装置的原料,这是该技术的另一大优势。

此前,寰球东北工程公司瞄准炼油工艺技术研发前沿,考察了多种烷基化技术,最终与中国石油大学联合,共同开发离子液烷基化技术并进行工业化应用。在此过程中,项目团队根据项目建设和装置应用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工艺设计,研发技术产品,相继形成流出物—离子液静态分离高效聚结技术、含酸有机气体碱洗—水洗一体化技术、离子液固渣在离子液—汽油体系中的静态沉降分离技术、烷基化油有机氯脱除及再生气无害化排放技术等技术秘密4项,还自主研发出高效聚结分离器、静态分离器、闪蒸烃净化器等专有设备3台。

电解水制氢催化剂获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研制出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三元纳米片电催化剂,展现出工业级的优异电解水制氢潜能。

科研人员采用电化学沉积和固相磷化两步反应,设计并成功制备了镍掺杂的磷化钴三元纳米片电催化剂,在中性条件下同时展现出优异的水还原和氧化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实验人员将这种三元材料作为中性水全分解电解池的阴极和阳极,发现其性能优于以商业贵金属材料作为电极制备的电解池,展现出工业级电解水制氢的潜能。这项工作为发展廉价三元过渡金属磷化物作为电极,用于中性水电解制氢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展现出潜在的商业应用前景。

危化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新标准发布

2018年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风险基准》等国家标准。其中,《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将代替2009年修订的标准,自2019年3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明确了85种化学品的临界量,并公布了重大危险源分级指标的计算方法,达到这个量就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对比两版标准,新版《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把对“危险化学品”的定义修改为: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同时,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定义修改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储存、使用和经营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判断是否为重大危险源的依据标准也由原来的《危险货物品名表》《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变为《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国家标准。这意味企业和政府在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时需要更细致、认真,工作量较以往有所增加。

此外,对于老版标准对危险单元的500米绝对距离范围内的装置、设施、场所的划分定义,新版标准则对生产单元和储存单元分别辨识,前者包括生产装置和设施,以切断阀作为分割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单元;后者包括储罐区和仓库,以罐区防火堤、独立库房(独立建筑物)为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单元。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明确按照设计最大量确定。

新版标准还明确,如果危险化学品混合物与其纯物质属于相同危险类别,则视为纯物质,按混合物整体进行计算;如果混合物与其纯物质不属于相同危险类别,则按新危险类别考虑临界量,并整合了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

应急管理部此前印发的《关于实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源长责任制的通知》要求,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其他行业领域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源长责任制,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估、备案、核销;定期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及隐患排查,及时治理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导致本企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发生安全事故的,要依法从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茂名石化:用正反案例推动安全“好”评

要牢固树立“1+1=0”理念。第一个“1”是“良好的责任心”,第二个“1”是“过硬的技能”,两者加起来就实现“零差错”。来自茂名石化的安全管理理念。

“看了车间精细化管理平台上传的正反面案例,我学习到了不少经验,譬如2#吸收塔浆液起泡处理的案例,让我知道原因的同时掌握了防止和处理浆液起泡的措施!”

“是啊,正反两面案例既有责任心的分析又有技能方面的讨论,真是落实1+1=0的好教材,值得好好学习!”

今年1月份以来,热电分部动力二车间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手段,用正反面案例继续有序推进“1+1=0”管理理念的贯彻落实,通过深入学习后员工们深有感慨,在点赞的同时说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1+1=0”正面案例包括责任人、时间、案例过程及效果、车间点评和奖励等五方面内容。

“1+1=0”反面案例则包括了责任人、时间、案例过程及影响、原因分析、整改措施、车间点评和考核等七方面内容。车间要求每个专业、每个班组每个星期完成“1+1=0”正反面案例各一个,综合专业负责收集整理,并上传到车间精细化管理平台,作为专业之间、班组之间交流学习的材料。

车间干部职工积极主动,聚焦生产操作、安全环保、车间管理等存在的问题,从责任心和技能两方面进行认真总结、自我剖析,制定具体有效的整改措施,车间领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评,落实奖励考核制度,确保责任心和技能都有提高,同时从正反两方面让员工感受到教育和启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月1~14日,车间共收集了“1+1=0”正面案例8个、“1+1=0”反面案例11个,包括2#吸收塔起泡溢流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现场流程学习总结、被上级考核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现场参数异常处理措施总结、巡检责任心不到位被考核整改措施、设备管理不到位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这一举措打破了班组之间的交流障碍、专业之间的管理围墙,有效贯彻落实了“1+1=0”、“穿透式管理”的理念,得到了员工的安全“好”评。

工业固废利用三招破瓶颈

创新优化工艺  研发专用装备 开发高值材料

当前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弃物产生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污染环境现象日益凸显。在1月12~13日召开的“2018工业固废专委会年会暨第二届工业固废领域负责人联席会”上,专家指出,要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是关键。为实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健康发展,相关企业一定要找准产业定位,行业应加强自律,政府则要严格监管,多方合力才能有效提高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率。

综合利用率偏低

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蒋明麟发言指出,统计显示,2005~2018年,我国工业固废产生量呈现增长趋势。在2011年达到32.28亿t,此后一直高居之下。截至2015年,我国工业固废年产生量达到32.71亿t。另据工信部统计,当前我国工业固废的历史累计堆存量超过600亿t,占地超过200万公顷。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田延军也指出,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主要问题是:废弃物产生量巨大,但利用率不高,造成的环境问题严重。据原环保部统计,2017年我国危险废弃物共46类460种,产生量为5480万t。其中可无害化、资源化处置量约占1/4,未经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的危险废弃物环境危害巨大。

 “2018年,预计国内危险废弃物年产生量在6000万t~1亿t,但综合利用率不足50%,无害化处置能力‘散小弱低’,非法转移、处置、倾倒现象严重,环境危害很大。”原环保部污防司巡视员李新民介绍。

技术瓶颈尚存

当前,综合利用仍然是处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主要途径。“但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技术瓶颈未突破,规模化与高值化利用难以齐头并进是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田延军强调。

我国工业固废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处理困难较大,但其主体大致可分为各类尾矿、钢铁冶炼废渣、有色冶炼废渣、燃煤电厂粉煤灰、煤矿采掘煤矸石、各类炉渣、脱硫石膏、建筑废弃物等。对此,蒋明麟表示,要处置好工业固废及危废,实现高质量的综合利用是关键。面对各类工业固废,我国已开发了大量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的技术方案,但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来看,这些处置方案仍需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其核心是要分析工业固废处置过程中的能耗、物耗指标,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处置后的产品性能、价值和寿命等。由于在工业固废处置过程中仍存在能耗过大和二次碳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要大力提倡创新和优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路线,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获得具有高性能、高性价比的再生产品。”蒋明麟表示。

另外,研发专用装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所采用的技术装备,大多是目前工业上通用的装备,很难适应处置性能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原料工艺技术的要求,必须鼓励有关科研院所、工业企业研发设计制造专用的技术装备,以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水平以及循环利用产品的性能和寿命。

此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品的高技术加工、高性能化、高值化是大趋势。特别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让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技术方案评价有了更科学的方法。一般性低质量、低性能产品的耐久性差、寿命周期短,难以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随着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产品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市场需求将倒逼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该产业向高性能化、高值化方向发展。

也因此,深入研究开发材料加工技术是提升工业固废利用价值的必由之路。蒋明麟表示,通过更多的技术手段和资本投入促进研究开发,提升利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突破现有竞争格局,做大做强的致胜法宝。

国家政策扶持

田延军介绍,为支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举措。2019年生态文明建设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将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包括重点区域的冶金渣、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具有较大规模和示范效应的动力电池、废旧轮胎资源化利用项目等重大工程项目。

另外,科技部也开辟了2018年“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支持工业固废方向技术的发展,专项包括了固废环境资源交互属性与风险调控基础研究、重污染固废源头减量与生态链接技术、系统性解决方案研发及集成示范等。

 此外,国家还建立了专项支持资金,包括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和支持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专项等。

人口红利提前消失?今年经济会如何?

对于外界关注的“失业率是否准确?通货紧缩会发生吗?人口红利会提前消失?”等热点问题,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近期发布会上进行了一一回应。

失业率是否准确?

2018年12月份4.9%的失业率,能否准确描绘中国的就业情况?

对此,宁吉喆回应称,大规模解雇现象的个例是有的,但要看到新的企业还在进入中国,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包括百亿元规模的也在进入,外资有进有出是正常的。跨国企业在全球调整布局,这会带来一部分职工的转移就业和再就业。

他指出,同时也要看到,无论在沿海还是在中西部,一些企业发生了技工短缺、熟练劳工短缺、新型人才短缺的现象,所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还是比较大的。

通货紧缩会发生吗?

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很多人担心会迎来“通货紧缩”,这是否存在可能性?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分析称,通货紧缩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消费会有所减少。如果消费减少,就意味着需求下降,这样就有可能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但如果消费平稳,投资稳定,经济下行压力减少,就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名义增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8年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高出43.8个百分点。

宁吉喆表示,“从近10年来看,我国全局的通货紧缩没有发生过,但个别年份有结构性的紧缩因素。从今年看,这个词可以说很不得当。确实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它要与经济环境、背景结合。今年物价温和上涨还是可以预期的。物价本身是一个表象,背后是市场供求关系。”

消费降级是否存在?

2018年居民消费支出虽然稳定增长,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018年前三季度的78%,降到全年的76.2%。社会上存在着消费降级的担忧。

对此,宁吉喆解释称,全年比前三季度稍微低点,这一点波动不足以说明有质的变化。201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高。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结构总体是升级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商品消费向高品质方向发展。物美价廉的商品好销售,但是质量高、价格不菲的商品也开始更多地进入中高收入家庭。服务性消费比重也是上升的。

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快于人均GDP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宁吉喆称,我国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人口规模将近14亿人,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2017年已经超过4亿人,2018年还会增加。以中国典型的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元-50万元之间的中等收入群体测算标准,约1.4亿个家庭有购车、购房、闲暇旅游的能力。

人口红利会提前消失?

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逼近14亿大关。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连续第2年微缩,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创了新低。

 近期网络上有出现中国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消失的言论。人口增长率的逐渐下滑,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会提前消失?

对此,宁吉喆表示,2018年中国人口在正增长,出生人口数量为1523万人,这个数据还是很可观的。至于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的数据不是只看一年,要长期观察。目前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这个规模仍然巨大,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现在人口数量可能有所下降,但劳动力素质在提高。每年有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和技术人员走向社会,在质量方面提供了人才红利。”赵锡军认为。

2019年经济形势如何?

进入2019年,受内外因素影响,很多人都关心今年中国经济走向,国际组织下调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期,也引发人们的担忧。

“从中国经济来说,2019年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国际环境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单边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活动也是比较多,国内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宁吉喆指出,但今年,我国经济危中有机、稳中趋进,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2018年三季度以来,宏观政策已经开始逆周期调节,且力度在不断加大。宏观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将从2018年的调控和抑制转为2019年的支撑和托底。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主要体现在上半年,随着宏观政策效果显现,下半年经济运行将趋好转,全年经济增速可能前降后稳,预计2019年经济增速可能在6.3%左右。